评估可吸收止血纤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采用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制备得到一种可吸收止血纤丝,与已上市产品速即纱进行比较,通过大体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表征其物理形态及分子结构;电位滴定法测定纤丝的羧基含量,酸碱度计测定酸碱度值,铜乙二胺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倒置显微镜观察纤丝与血液接触后的表现;琼脂扩散法评价纤丝的细胞毒性。建立大鼠髂外动脉出血模型和背部肌肉渗血模型,通过止血时间和血液质量考察纤丝的止血有效性,通过观察拍照、免疫器官称重、血液学和凝血功能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纤丝的降解吸收情况和安全性。
纤丝和速即纱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与原料再生纤维素相比,纤丝和速即纱在1727 cm –1附近均出现了典型的羧基–COOH伸缩振动吸收峰。两种材料羧基含量约为20%,酸碱度值约为3,与氧化前相比表现出明显的酸性。纤丝经氧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66±79,与速即纱接近( P>0.05)。纤丝与速即纱接触血液后体积膨胀,可吸收自身质量数十倍的血液。琼脂扩散实验表明纤丝无细胞毒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纤丝可在2 min内完成止血,止血时间和吸收血液质量与速即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纤丝植入肌肉渗血部位后1周即可降解,植入纤丝对动物的外观体征、体重、摄食、胸腺、脾脏、淋巴结及血液学、凝血功能等均无明显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本研究自主研发的可吸收止血纤丝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可吸收止血材料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理想的止血材料应具备止血迅速、无细胞毒性、无免疫原性、不增加感染率、不影响组织愈合等特点 [1] 。可吸收止血材料的种类较多,如纤维素类、淀粉类、胶原蛋白及明胶类、壳聚糖类、纤维蛋白原类等 [2] ,其中可吸收纤维素类止血材料因其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较好,且在体内可被快速吸收,在临床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国内外已上市的可吸收纤维素类止血材料主要有美国强生公司的速即纱、北京泰科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泰绫、贵州金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速绫等。纤维素类材料主要以物理止血为主,其接触血液后能吸附血液中的水分,血液黏稠度增大,流速变慢,同时其自身膨胀形成胶状块封堵出血点,压迫毛细血管末端达到止血目的。此外,因其表面上羧基带有电荷,可吸附和激活血小板,触发内源性凝血,羧基还可能与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集合,导致非特异性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3] 。
纤维密度、织物组织和编织方式是影响材料止血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上市的纤维素止血材料以纱布状最为常见,但其单层结构限制其应用。进口产品如速即纱有纱布状、纤丝状(Fibrillar TM)等多种型号,纤丝状止血材料因其具有一定厚度,材料更蓬松柔软、纤维间空隙较多,从而吸水性更强、血液黏附性好,尤其适用于肿瘤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等。但由于其价格较昂贵,因此市场尚需开发新的产品来丰富产品线,降低患者使用成本。
本研究采用二氧化氮氧化体系制备了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可吸收止血纤丝(以下简称纤丝),并对其分子结构和氧化度进行表征,观察其与血液接触时的表现,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评价其止血性能和生物安全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